close
我們己經看見帳幕或聖殿有三部分:外院子、聖所、至聖所。在外院子裏,帳幕分為兩部分:聖所和至聖所。在我們來看至聖所裏的物件以前,必須先看外院子和聖所裏的物件。

外院子

外院子有兩樣東西:祭壇和洗濯盆。研讀聖經的人都同意,祭壇是基督十字架的預表,洗濯盆則是聖靈工作的預表。我們經歷了祭壇和洗濯盆麼?基督在十字架上獻上自己,作了我們的贖罪祭。祂為我們的罪死了,甚至祂在十字架上替我們成為罪,所以祂是我們的逾越。逾越的意義就是這位神的羔羊擔當了我們的罪,並且在十字架上死了。哥林多前書五章七節清楚地說出,基督是我們的逾越,我們相信祂為我們的罪死了的那一天,就是我們的逾越節。我們在那一天,享受了基督作我們逾越的羊羔。

我們經歷十字架的祭壇以後,聖靈立刻開始作工,正如洗濯盆所表徵的。洗濯盆是洗濯、潔淨的地方。我們接受基督作我們的逾越之後,聖靈就開始祂裏裏外外潔淨的工作。以色列人進入帳幕時,必須帶著贖罪祭和贖愆祭經過祭壇,但他們也必須在洗濯盆裏,洗去腳上、手上所有地上的污穢。從我們得救起,聖靈就潔淨我們日常生活行動中所有屬地的污穢。如果我們有這些經歷,那就是說我們已經得救了,不再在院子外面了。一旦我們到了外院子裏面,我們就在神的領域和範圍之內。換句話說,我們在神的國度裏了,因為我們已經蒙了重生、救贖,現今由聖靈的運行來潔淨我們。我們若不經歷祭壇和洗濯盆,就絕不能成為神真實的兒女。即使我們外面入了基督教,但我們若是對這兩件事沒有經歷的話,我們還是在神的國度之外。

聖所

不僅如此;這不過是基督徒生活的初階。我們必須更往前。我們已經進了帳幕的大門,還需要進入另一層幔子、另一層門。我們相信主來到了外院子,接著我們還需要進到聖所裏去。

聖所裏的第一樣東西是陳設餅桌子,這桌子是陳列餅用的。餅乃是預表基督作我們的食物,因為祂是生命的餅(約翰六章三十五節)。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供應,祂是我們每日的嗎哪,滋養我們,使我們能活在神面前。陳設餅桌子不是只有一塊餅,它可以容納大量的餅。這就是說,我們可以經歷豐盛的生命供應,如同嗎哪從天降下一般。每天早晨都有豐盛的嗎哪來供應。既然我們經歷了基督作我們的逾越,也經歷了聖靈潔淨的工作,我們有沒有進一步經歷基督作我們每日的嗎哪?若是有的話,我們對陳設餅桌子就有了活的認識。

接著陳設餅桌子,第二樣東西是燈檯。這意思是說,基督是生命,也是光。約翰福音一章四節說,生命在基督裏頭,這生命就是人的光。約翰福音八章十二節也說,這光乃是生命的光。我們若能享受並經歷基督作生命,祂就必定成為我們的光。當我們從基督得著餵養,就能感覺到裏面的照耀光照了我們。我們接受基督作我們的逾越,被聖靈的運行潔淨,並且知道如何以基督作我們每日生命的嗎哪而得餵養,以後就能感覺到裏面的照耀。

陳設餅桌子和燈檯之後的第三樣物件是香壇。當我們感覺到馨香之氣,我們就有了這種經歷。馨香之氣就是復活裏的基督,散發出來,並且升到神那裏去。當我們享受基督作我們的食物,並且在祂生命的光中,我們就在復活裏了。在我們裏面有一種馨香的東西散發出來,並且升到神那裏去。這絕不是道理或知識能夠證實的,它必須借著我們的經歷來查證。我們有這樣的經歷麼?也許我們這樣的經歷還不夠,但目前的重點在於我們有這種經歷。我能見證這真是美妙!三十三年前,我天天甚至時時在這個聖所裏。哦!基督是我每日的嗎哪,我滿了基督,也滿了光。我非常喜悅神,神也非常喜悅我,並且我裏面有些出乎基督的東西散發出來,升到神那裏成了馨香之氣。

至聖所裏的約櫃

這樣就結束了麼?這是聖的,但不是至聖;這是好的,但不是上好。因此我們需要再竭力向前,進入至聖所。第一層幔子需要經過,但第二層幔子需要裂開。這幔子就是肉體(希伯來書十章二十節)。我們進入至聖所之前,肉體必須被破碎。

在至聖所裏只有一樣東西,就是約櫃。研究聖經的人都同意,約櫃乃是基督的預表。雖然我們能夠享受基督作食物、作光,並作給神的馨香之氣,然而基督自己乃是在至聖所裏。基督作食物、作光、作馨香之氣,是聖所中的三樣東西,但現今我們必須接觸基督自己。我們不可只接觸基督作食物、作光、作馨香之氣,而必須接觸基督自己。這是更深的。我們必須接觸基督自己。我們經歷了基督作我們的逾越和聖靈的洗滌;然後經歷了基督作生命、作光、作馨香之氣;現在我們必須接觸基督自己。少有基督徒進到至聖所裏摸著約櫃,就是基督自己。

現在讓我們來看約櫃的內容。嗎哪在櫃裏相當有意義的。這不是公開的嗎哪,而是隱藏的嗎哪;不是陳列展示的嗎哪,而是隱密之處的嗎哪。沒有疑問,隱藏的嗎哪相當於陳設餅,但不同的是:陳設餅是公開陳列的,櫃裏的嗎哪則是隱藏的。陳設餅展示在桌子上,而櫃裏的嗎哪隱藏在金罐裏。不僅嗎哪隱藏在金罐裏,金罐也隱藏在約櫃裏,這是雙重的隱藏!以色列人在曠野享受嗎哪,但他們所享受的嗎哪是公開的嗎哪,是降在地上的嗎哪,不是隱藏在天上的嗎哪。隱藏的嗎哪乃是基督自己。

我們需要經歷這樣一位更深的基督,在隱密處的基督,在諸天界的基督。這就是希伯來書七章所提起的基督,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,不是照著亞倫的等次。亞倫是在外院子把祭物獻在祭壇上,麥基洗德是在諸天界施恩的寶座上。我們可能經歷基督作我們的食物,但這種享受只是在聖所裏,無論我們經歷了什麼,許多人立刻就知道了。有時候我們榮耀經歷的新聞傳遍了全國。這只是公開的陳設餅的經歷。我們需要深入全能者的隱密處,好摸著屬天的基督自己。

約櫃裏還有律法,就是規正並光照的律法。律法相當於聖所裏的燈檯。律法乃是神的見證,而燈檯在舊約與新約裏也都是神的見證。律法雖然相當於燈檯,但原則乃是一樣:燈檯是公開地照耀出來,律法則是隱藏、內裏、更深的光。許多時候弟兄姊妹們只有燈檯的光。哦!他們的光是何等照耀!就一面說這是好的,但就另一面說,他們還是膚淺的;每樣東西都只在表面照耀。他們需要基督成為他們裏面的律。那些有基督作為活的律,隱藏在他們裏面的人,外面並不怎麼顯露,裏面卻更深地認識基督。

第三,約櫃裏還有發過芽的杖。發過芽的杖預表復活的基督,這相當於香的馨香之氣,兩者都表徵復活的基督;但不同的也是:香是公開地顯出,而發過芽的杖卻是在隱藏且深奧的方式裏經歷的。

我們在聖所裏看見三樣東西:基督作食物,基督作生命,基督作馨香之氣。但至聖所約櫃內的三樣東西乃是更深的。陳設餅是陳列出來的,燈檯是照耀出來的,香是散發出來的-全數展示在外面。但約櫃裏的三樣東西卻深深地隱藏在裏面。

更深地進到基督裏面

我們現在清楚了,聖所一面代表曠野,一面代表魂。古時候以色列人原來是在埃及。他們既然在埃及經歷了逾越節,埃及便是他們的外院子。逾越節之後,他們從埃及到了曠野。換句話說,他們從外院子進到聖所裏。

聖所對以色列人來說相當於曠野,對哥林多和希伯來信徒就相當於人的魂。例如:哥林多信徒經歷了基督作他們的逾越(林前五章七節),然後在他們的經歷中進到曠野裏,享受基督作他們的嗎哪和活水(林前十章一至五節)。他們正如古時的以色列人一樣,也在曠野裏,不過對哥林多人來說,曠野乃是魂。我們仔細讀哥林多前書,就看見他們屬魂,又屬肉體。不錯,他們享受基督作他們的食物,作他們的光,而且對基督有許多美妙的經歷,但他們對基督的享受是在他們的魂裏。他們的肉體,就是隔開至聖所和聖所的幔子,還沒有破碎。他們的魂還沒有受對付,所以他們不在靈裏,也就是不在至聖所裏。他們享受了屬乎基督的東西,卻沒有享受基督自己。

希伯來基督徒也是在曠野的以色列人所預表的(希伯來三章六至八節)。使徒保羅向希伯來基督徒和哥林多人指出,以色列人就是他們光景的說明。希伯來書四章指出,進入安息就是進入至聖所,並且摸著施恩的寶座,那是今天我們的大祭司基督所在之處。希伯來基督徒借著教訓享受了一些屬乎基督的東西。哥林多前書對付恩賜的問題,而希伯來書對付道理的問題。哥林多信徒在魂裏享受恩賜,希伯來基督徒也在魂裏享受道理。因此,他們都無法領會更深奧的事。哥林多人和希伯來人既然熱衷於恩賜或初階的道理,他們就必須在魂裏忍受曠野的滋味。

這就是為什麼使徒保羅懇求哥林多信徒要認識靈,要作屬靈的人,而不要作屬魂的人(林前二章十一至十五節)。他又在希伯來書四章十二節述說同一件事,就是他們必須分開或辨明靈與魂。這兩卷書的原則都是一樣的。新約聖經中只有這兩卷書提到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歷史。究其原因,哥林多人在恩賜上是屬魂的,希伯來人則在道理上是屬魂的。今天許多基督徒在恩賜上是屬魂的,還有許多人則在道理上是屬魂的。沒有疑問,道理幫助過希伯來基督徒,恩賜也幫助過哥林多人。但他們都在魂裏,魂就是聖所;他們不在靈裏,靈乃是至聖所。他們只有在至聖所裏才能夠接觸並經歷基督自己。我們若要在靈中接觸祂,就必須捨棄我們的魂。我們不應該停留在魂裏。我們若留在魂裏,就是在曠野流蕩。

你可能會問:「這件事為什麼這麼重要?我究竟還是享受了一些出乎基督的事物。為什麼你說這些道理不過是初步的?我借著道理認識了基督的事,並且享受了屬乎祂的事物。你說我過分強調這些恩賜,那為什麼我還能借著這些恩賜享受屬乎基督的東西呢?」看看曠野裏的圖畫。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了三十八年多,那段期間他們天天吃嗎哪。神真是富有憐憫!祂不是一位窄小的神,而是極其寬大的神。甚至他們錯了,祂仍舊賜給他們一些東西。不過,每日從天而降的嗎哪並不稱義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這件事。相反地,這證明以色列人三十八年之久,單單享受嗎哪是太幼稚、太屬肉體了。嗎哪短時間是好的,但他們應當快快地離開嗎哪,去享受迦南地的出產。

我們要學的功課是這樣:我們在短時間內擁有恩賜是可以的,但一直堅持要有恩賜,就不過證明我們是幼稚的。我們必須往前,並且要竭力往前。恩賜不是我們的分-基督才是神分給我們的分。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對付恩賜以前指出,基督自己是我們的分。我們蒙召不是進入恩賜的交通,而是進入基督的交通裏(林前一章九節)。神沒有使恩賜成為我們的智慧,而是使基督成為我們的智慧。我們乃是借著基督得以稱義、成聖,並且蒙了救贖(林前一章三十節)。我們必須為神的恩賜感謝祂,但恩賜只是暫時的幫助。以色列人當然能為著他們每日的嗎哪感謝神,但嗎哪只是他們到達美地以前暫時的供應。他們不該在曠野停留三十八年,日日以嗎哪為生。為著神的智慧和憐憫,我們讚美祂。為著神的恩賜,我們感謝祂。當我們在曠野飄流時,我們的確需要每日的嗎哪與恩賜來幫助我們。但這不是說,我們過了許久還應該在這種光景裏。相反地,這證明我們還是年幼,甚至幼稚。我們若竭力往前,就不需要再享受嗎哪了,我們能夠立刻開始享受迦南美地的出產。我們享受了美地的出產,就證明我們是在安息裏,是在靈裏了。否則我們就像以色列人一樣,還留在魂的曠野裏。我們若不在靈中,十字架就必須對付我們的肉體和魂。

希伯來書四、五、六章勸勉我們要竭力往前,哥林多前書九章勸勉我們要賽跑。我們必須竭力進入靈裏,好摸著基督自己,並且經歷更深的基督作隱藏的嗎哪、內裏的律法,以及隱秘的發芽的杖。哥林多前書的作者勸勉哥林多信徒在恩賜上要調整並限制自己。他們必須學習怎樣合式地運用恩賜(林前十四章)。如果我們仔細而客觀地讀哥林多前書,就會看見作者的意思不是要在恩賜的實行上鼓勵信徒,而是要調整他們。我們奔跑基督徒的賽程如果要跑得好,就必須在靈裏認識基督更深奧的事。

現在我們都需要核對一下,自己在哪裡。我們是在祭壇那裏?還是在洗濯盆那裏?也許我們還在大門外面!我們是否經歷了外院子的這兩樣東西,又往前經歷了陳設餅桌子、光和馨香之氣呢?或者我們已經經過了聖所,現今在至聖所裏面?若是果真如此,我們就是在靈裏,最深入地接觸並經歷基督自己。但願主憐憫我們,使我們曉得自己在哪裡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vor 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