佩服蔣介石,歷史必還原真相,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,連一個義人也沒有,只要在當時做了神所託付的工作,雖千萬人吾往矣! 死而復活,基督徒雖死必復活也,復活的榮耀盼望必如嫩芽出於乾地。耶穌是逆轉勝的神,是以用羔羊之死達成神的榮耀之大勝利,神是必勝的,就讓撒旦以為它是贏的吧! 神就是愛,愛戰勝一切。
戰而不屈 抗日決心拖垮敵人
郭岱君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、華商資訊
July 10, 2011 06:00 AM | 3150 次 | 19 | 17 | |
蔣介石的德國顧問塞克特。 7月7日是七七盧溝橋事變紀念日,數十年來中國大陸一直強調抗戰是共產黨打的,說國民黨不抗日,批評蔣介石是假抗戰、真求和。這兩年,兩岸關係逐漸和緩,同時大量史料陸續問世,特別是蔣介石日記在胡佛檔案館開放之後,中外人士才真正認識蔣介石領導抗戰的心路歷程,中國大陸也才開始比較客觀的看待抗戰史。
其實,蔣介石是個不折不扣的民族主義者,一生都堅定地維護中國的尊嚴和領土完整。1928年五三濟南慘案, 他發誓與日本勢不兩立,從那一天開始,每天日記右上角一定寫上「恥」或「雪恥」,稱日本為「日倭」、「倭奴」,48年未曾改變。
九一八事變後,蔣介石很清楚「中日必將一戰」,因為「倭所要我者,為土地、軍事、經濟、與民族之生命。」但是,他也了解,中日實力懸殊,如何應戰?從蔣日記看來,起先他只知道不能硬拚,但該怎麼辦,還拿不出主意。到了1933年,對抗日本的方策逐漸浮現。他在日記寫道:「中國需要時間備戰,同時引誘日軍南下,與日本做持久戰。」
藉口剿共 積極備戰
持久戰應先遷都。在考慮洛陽、西安後,選定重慶。但四川、雲南、貴州都在軍閥控制中,蔣的軍隊無法進入。他與蔣百里和德國顧問研究後,想到一計。他在日記中記下:「藉剿共以掩護抗戰之決心。」又寫道:「若為對倭計,以剿匪為掩護抗日之原則言之,避免內戰,使倭無隙可乘,並可得眾同情,乃仍以親剿川黔殘匪以為經營西南根據地之張本,亦未始非策也!」於是他的軍隊追著紅軍進入西南,並以重慶為陪都。
此外,還要韜光養晦,爭取時間備戰。蔣在日記中寫的清楚:「以和日掩護外交,以交通掩護軍事,以實業掩護經濟,以教育掩護國防,韜光養晦乃為國家唯一自處之道乎。」大陸著名學者楊天石閱讀蔣日記,感嘆蔣用心良苦:「蔣介石是以勾踐臥薪嘗膽精神激勵自己,進行抗戰的準備…同時建設西南基地,對外廣交朋友聯絡盟國。這些,都為後來的抗戰勝利打下了基礎」。
與德密約 武裝軍隊
事實上,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抗戰爆發這六年,蔣帶領國民政府做了許多國防經濟建設及軍事準備。例如,派孔祥熙與德國簽訂密約,以德國的工業產品、兵工廠、武器裝備換取中國農礦產品和原料。德國還提供軍事顧問。前德國參謀長陸軍上將塞克特(Hans von Seeckt)擔任國民政府的軍事總顧問,並由他的副手法肯豪森將軍(Aleander von Falkenhausen)負責中國軍隊的重整與訓練。
國民政府積極設立兵工廠,擴充空軍的飛機;公布兵役法,開始徵兵;並派宋子文、孔祥熙、蔣廷黻等分赴美、英、蘇等國,爭取外交支持。此外,改革幣制、並積極在各省修建公路、完成浙贛、粵漢鐵路的建設。
表面上看起來是消極抗日,其實是積極備戰。可是這一切,只能做不能說。蔣提出的「攘外必先安內」政策受到全國各界的質疑與責難,尤其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遊行、示威不斷,蔣非常痛苦,常在日記中怨歎:「茹苦負屈,含冤忍辱,對外猶可,對內猶難,何黨國不幸,使我獨當此任也!」他在日記表明忍辱的決心:「我屈則國伸,我伸則國屈。忍辱負重,自強不息,但求於中國有益,於心無愧而已。」
他和國民黨將領計畫多爭取幾年時間,裝備80個德械師,1936年9月26日,他在日記寫道:「三年之內,倭寇不能滅亡中國,則何患其強迫,但此時尚不可不隱忍耳。」可惜,他沒有三年的時間,因為三個月之後發生了西安事變,打壞了精心布置的這盤棋,中國提早和日本攤牌。時也!命也!他數度嘆息:「漢卿(張學良)誤我大事也!」
長期抵抗 尋找生機
1937年盧溝橋事變,全面抗戰爆發,蔣即積極調兵遣將,並下令沿海各省所有大學將師生撤退到內地。他在日記中不斷斟酌應戰的良策:「孤注一擲,一敗之後將永無復興之望了。因此,我們現在對於日本只有一個法子,就是做長期不斷的抵抗。…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,我預料國際上總有新的發展。敵人自己國內也一定有新的變化,這樣我們的國家和民族,才有死中求生的一線希望。」
這裡所說的「國際上總有新的發展」,主要指的是蘇聯。蔣最先期望國際聯盟的調解,但國聯軟弱,無法主持公道。英美當時也不願插手遠東的紛爭,所以他最大的希望是寄託在蘇聯的援助,甚至日俄開戰。他提出與蘇聯結盟,但遭史達林拒絕。
中國獨力抗日,蔣介石的策略是:以持久戰打破日本速戰速決的方策;以空間換取時間,拖垮日本。因此,他開闢淞滬戰場,誘日軍南下,迫使日本將進攻的方向由南北軸心改為東西軸心。
南京淪陷 拒絕和談
蔣介石把他最精銳的德式裝備部隊全數送上前線,孰料淞滬之戰傷亡之慘重,遠遠超出他的估計,結果抗戰才剛開始,國民政府最精銳的部隊就損失了近三分之二。
上海失守,南京接著淪陷,不少黨政要員對抗日灰心,議和的聲音高漲,而日本也多次表達和談之意。蔣對主和的人很失望:「各方人士及黨中重要負責同志,均以軍事失敗,非速和不可,幾乎眾口一詞,殊不知此時求和,無異滅亡,不僅外侮難堪,而內亂益甚,彼輩只見其危,不知其害,不有定見,何能撐此大難也。」
蔣介石堅信日本絕不會以東北及華北為滿足,委屈並不能求全,而且將置國家民族於萬劫不復:「國民革命精神與三民主義,只有為中國求自由與平等,而不能降服於敵。訂立各種不堪忍受之條件,以增加我國家民族永遠之束縛。」他特別強調在大難大節上,必須有所堅持:「抗戰方針,不可變更,此中大難大節所關,必須以主義與本黨立場為前提。」 他堅持「與其屈服而亡,不如戰敗而亡之為愈。」
堅持原則 贏得勝利
他堅信只要中國不屈服,必能得到最後勝利:「制倭之道在我以毅力與信心堅持到底,即堅忍不拔之志必取得最後勝利。」 他採取「消耗持久戰」戰略,「我之對倭,在以廣大之空間土地,求得時間持久之勝利;積各路之小勝,而成全局之大勝。」 他在日記中寫道:「對倭政策,彼以不戰而屈來,我以戰而不屈破之。」 換句話說, 中國雖然在軍事上無力打敗日本,但只要中國不承認失敗,一心將日本拖垮,日本最終必敗。
1941年12月8日他終於等到了「國際情勢的變化」。日本偷襲珍珠港,美國對日宣戰,當天蔣介石記下:「抗戰政略之成就,本日達於極點,物極必反,能不戒懼?」 多年的堅忍奮鬥與對日戰爭的精心籌謀,中國終於等到美歐的援手,不再孤軍抗日。
八年艱苦抗戰,1945年8月10日終於傳來最後的勝利。從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這八年間,國民黨軍隊曾發動大型會戰22次,大型戰鬥1117次,小型戰鬥2萬8900餘次。陸軍陣亡、負傷、失蹤的官兵高達321萬1419人,空軍陣亡4321人,飛機損毀2468架。海軍艦艇幾乎損失殆盡。在戰場上犧牲的國民黨將軍有200人,在歷次大型會戰和戰鬥中,國民黨官兵整連、整團、甚至整師地為國捐軀,翻開抗戰的檔案資料,國民黨軍隊浴血抗日的記錄,可以說是斑斑血淚。
事實證明,蔣介石不但自始至終堅持抗戰,反對議和,而且正因為他的堅持,才克服了國民黨內恐慌、議和的情緒,終能凝聚全國力量,一致抗日。不僅如此,蔣介石忍辱負重、堅毅不屈,領導貧窮落後的中國,傾全國之力,以全中國為戰場,與強大的日本侵略者周旋長達14年,最終贏得勝利。這樣艱難、龐大的社會動員,在中外歷史上,少有先例。(作者為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)(系列之廿七)
Read more: 世界新聞網-北美華文新聞、華商資訊 - 戰而不屈 抗日決心拖垮敵人
公告版位
- Jul 13 Wed 2011 01:54
戰而不屈 抗日決心拖垮敵人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