讚美主! 今天在示劍。
嘉賓:邸永君(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研究員,史學博士)
中國劍文化,承載著古人對理想境界的嚮往,對博大氣象的追求;也蘊涵著正義必勝的道德期待與浪漫優雅的武術審美。
劍形之美
劍乃短兵之祖,被尊為“百刃之君”。
《史記o正義》雲:“軒轅(即黃帝,筆者注)自擇亡日與群臣辭。還葬橋山,山崩,棺空,唯有劍舄在棺焉。”
早期鑄造劍比鑄造其他兵器難度大,特別是鑄造需經特殊工藝的寶劍更加耗時耗力。由此便有春秋時期幹將莫邪夫妻以身殉劍的典故。
幹將莫邪是劍也是人,至死不渝永不能分
就形制而論,劍為具有鋒刃之尖長兵器,大致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:劍身、劍體、劍柄、劍鞘。古人制劍所用青銅質硬而脆,劍身過長則易折斷,故而銅劍長均不過二尺,短則僅一尺(短劍也稱“匕”)。
戰國時期,秦國冶煉技術先進,“三尺劍”。 荊柯刺秦故事中的劍(荊柯刺秦王時,嬴政拔劍自衛,卻未能拔出,劍長之故也。由御醫提醒,將劍放在背後,方才拔出。)
秦朝建立,為彰顯“滅六國、驅蠻夷”之蓋世豪情,始皇召集天下制劍名匠,歷時三載,鑄成定秦寶劍一雙,長皆三尺六寸。
寒光逼人的龍泉寶劍
春秋時期名劍眾多,有幹將、莫邪、龍泉、太阿、純鈞、湛盧、魚腸、巨闕等。皆無價珍品,而龍泉劍更屬奇珍。相傳歐冶子奉楚王之命鑄劍,遍訪名山大川,尋至浙江龍泉,見秦溪山麓古木參天,近旁豐蘊鐵英,寒泉清冽,遂於此定居鑄劍。
龍泉寶劍以其“堅軔鋒利,斬銅如泥”、“鋼柔並寓,能屈能伸”、“光澤如光,寒光逼人”、“紋飾精巧,典雅秀麗”等四大特色而享譽天下。此外,龍泉劍上花紋似水之波浪、如天上白雲,給人一種閃爍流動之感,即所謂“劍氣”。相傳,龍泉寶劍即使深埋地下四丈,其“異光花紋”亦可衝出地面直上雲霄,正所謂 “鬥牛之間,常有紫氣”也。
劍術之美
《吳越春秋》中記載了“越女論劍”的故事:她是勾踐時期生活在深山老林裏的無名少女,從小喜歡擊劍,全憑自己感悟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劍術,范蠡聞其大名,邀請她來京城擔任軍中武師。在進京途中遇到一位老劍客袁公,要求與越女一較高下,兩人折竹枝比試,少女守三招後一招擊中,袁公不敵飛身上樹遁走。後少女向勾踐論劍道,提出形神相應、動靜互制、長于變化、出奇制勝的劍術理論,然後當場表演,果然以一擋百,由此受到勾踐賞識獲封號為“越女”,並將她的劍法傳授給越國軍官。金庸就是以這段典故寫成了小說《越女劍》。
美人舞劍圖
舞劍之道,需身與劍合,劍與神合。清代納蘭性德所撰《綠水亭雜識》雲:劍“鋒鍔如槊刃,而以身為之柄,徽州目連猷人之身法,輕如猿鳥,即劍法也。”這裡說所雲“以身為柄”,即以身領劍,乃練劍之要。統而言之,劍術之招式主要可分為劈、砍、刺、點、撩、崩、截、抹、穿、挑、提、絞、掃、壓、挂、格等十幾種。其特點是剛柔相濟、吞吐自如,飄灑輕快,矯健優美。
佩劍之美
先秦有好劍之風。那時,佩劍是一個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,也是男子顯示儀錶和風度的服飾。
孔子出身於武士家庭,身長九尺六寸,高大魁梧,善於駕車和射箭。
詩人屈原不止一次地在詩中描繪了一位“帶長鋏之陸離兮,冠切雲之崔嵬”的行吟澤畔、上下求索的愛國詩人形象,即使馮諼這樣缺衣無食之寒士,仍劍不離身。《說苑o善說》述楚國的王族襄成君“始封之日,衣翠玉、帶玉佩劍,履縞,立於流水之上”。可見佩劍還是一種冊封貴族儀式上的服飾。
朋友問相互贈劍,在當時體現一種相當深厚的友情。吳國賢公子季禮挂劍于知友徐國國君的墓旁,表示“吾心已許之”,一時傳為美詼。李白終生以劍匣相伴,十五歲在峨嵋學劍,自稱“我家青幹劍,操割有餘聞”,“劍非萬人敵,文竊四海聲”。
杜甫從二十歲開始挾劍浪跡天涯,表達自己“拔劍欲與龍虎鬥”的氣概。
辛棄疾“醉裏挑燈看劍”。
莊子說劍
趙文王喜歡劍術,找來天下劍客進行比武,用來給趙文王當作娛樂。各諸侯見趙文王沉迷于劍術,便打算奪取趙國。當時的太子找來了莊子,想讓莊子勸說趙王。
莊子在見到趙王后,提出請趙王從他的三把劍中選出一把,以便莊子用來比武。趙文王問:“都哪三把劍?”莊子答:“天子之劍、諸侯之劍、庶人之劍。”
趙文王感到有些奇怪,問道:“何為天子之劍?”
莊子說:“天子之劍是用燕溪、石城做劍鋒,以齊國泰山做劍棱,以晉國、魏國做劍刃,以周和宋地做劍環,以南韓、魏國做劍把,以渤海做劍穗,以四夷做劍鞘。這把劍拔出來,向上可以劈開浮雲,向下可以斬斷地根,天下無人不服。”趙文王聽到此處,略微沉思了一會兒,接著問道:“那何為諸侯之劍呢?”莊子說:“諸侯之劍是以聰明勇敢的人做劍鋒,以清廉的人做劍棱,以賢良的人做劍刃,以忠聖的人做劍環,以豪傑的人做劍把。這把劍一齣手,四境賓服,如雷霆威震四方。”趙文王又想了想點點頭,問:“那再說說庶人之劍吧。”莊子說:“庶人之劍是滿頭髮發,說話粗裏粗氣,比劍的時候,頭盔壓得很低,兩眼瞪著像死魚一樣。這種劍一齣手,上砍敵人首級,下刺敵人心臟,就和鬥雞無異。一旦性命送掉了,對國家就在也不能出力了。”莊子說完便不再言語。趙文王聽罷,沉思了許久,最終趕走了劍客。從此,趙文王在也不談劍術。
從此後,“修天子劍”成為各朝各代君王的人生目標,並逐漸將劍從狹義上的冷兵器提升到了一種載體,一種文化的載體。
公告版位
- Sep 15 Wed 2010 00:23
孔子學堂·“品物記”之攜劍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